孟春时节,浣花溪畔的青荇草堂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雅集——“薛涛诗里的浣花春色”。为了更生动地呈现薛涛诗中的意境与精神风貌,本次活动采用讲解、互动、探究、歌唱和演绎等多种形式,带领参与者穿越千年时光,领略这位唐代女诗人的才情与风骨。
成都薛涛研究会秘书长吴明丽,同时也是贺兰泽琴歌实验班的学员,担任此次雅集的主讲嘉宾。成都薛涛研究会会员舒华参与互动发言,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剧专业优秀毕业生赵燕生、张莫言则配合吴明丽演绎了贺兰泽老师为薛涛诗谱曲的琴歌,为现场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此次活动精心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才女生平:从乐籍诗伎到万里桥边女校书,吴明丽通过史料典籍及历代名人对薛涛的评价,对这位扫眉才子的风华岁月娓娓道来。
二、花笺溯缘:通过赏鉴青荇草堂珍藏的薛涛笺和成都市望江楼公园制作的诗意化薛涛笺,分享其制作工艺,讲述薛涛笺在唐代及后世的深远影响,引导观众感受一纸红笺承载的千年诗坛风雅的文化魅力。
三、诗裁春色:漫步于薛涛诗中的浣花春色,品读她笔下的精神世界。吴明丽以《鸳鸯草》为例,从音乐美、画面美以及薛涛用字的精妙之处入手,引导参与者深入品读、互动。
《棠梨花和李太尉》此诗色彩渲染与空间构图相得益彰。诗首句“吴均蕙圃移嘉木”,运用唐人以典故入诗的传统,将李德裕比作南朝文学家吴均,将太尉移植嘉木的蕙圃比作吴均笔下的灵秀山水,时空交织,文脉相承。第二句描绘李太尉移植海棠恰逢东溪春雨,使花木得到滋养,赞扬其顺应天时。前两句聚焦于“移嘉木”“春雨时”的具体场景,第三句“日晚莺啼”则拉长了诗歌的时间维度,从白昼到日暮,将视角从人工园林转向自然旷野。诗中“腻”字传神,既有视觉上的质感,又有触觉上的浓稠与嗅觉上的馨香。色彩与质感的双重渲染,如一幅工笔花鸟图。“浅深红腻压繁枝”不仅是对棠梨花的描绘,更似薛涛一生绚烂芳华的写照。最后,繁花似锦的枝丫低垂谦卑的姿态,恰如她《酬人雨后玩竹》中的“虚心宁自持”。
吴明丽根据诗中的意境和唐代官员以园林建设隐喻政绩的传统即兴创编小情景剧,与张莫言、赵燕生现场演绎。
吴明丽、赵燕生、张墨言演唱薛涛诗琴歌《柳絮》
最后吴明丽说歌阐释本无定法,千年后的我们仍能为“不管秋风早”的无常而慨叹,为“浅深红腻压繁枝”的生命怒放而惊叹,便是对这位大唐女诗人最好的致敬。这场融合学术考据与艺术演绎的诗笺雅叙,恰似薛涛笺上永不褪色的红,见证着古典诗魂在当代文化土壤中的新生。